城市国际传播:常态建设与风险应对——参考智库城市系列研讨会
参考消息报社参考智库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14日共同主办“城市国际传播:常态建设与风险应对”线上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重庆大学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城市的国际传播力,如何讲好城市故事。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区域品牌协会常务理事范红认为,城市传播应该重视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最有基础、最有个性的特色,城市首先应该从建设开始,让自己的城市与众不同。城市的独特文化、产业特色、城市空间吸引力、市民的素质、城市大型活动与节庆等都是城市品牌中重要的支撑要素。城市品牌是多维度的,每个城市要找到自己的维度,围绕最强的维度持续性地打造和宣传,就能形成在公众心目中鲜明的城市品牌。”
范红认为,城市的传播需要有战略性的顶层设计,无论是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受众,都需要精心设计和挑选。目前,很多城市都开始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她建议,在当前形势下,城市须做好内部顶层设计,清楚“我是谁”、“我想影响谁”。城市需要建设好自己的国际传播工具,如英文网站、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账号运营,可以“根据受众找维度”,面向有着不同需求的群体着重展示自己的不同侧面。城市需要从不同国家受众对中国的兴趣出发,来讲好城市的故事。城市也需要创新自己的传播理念,挖掘城市底蕴性的文化魅力,用短视频的方式向国外民众生动展现中国城市生活、中国城市面貌,中国城市管理创新、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及中国百姓的有趣故事等。此外,城市还应重视公共关系传播,办好大型创意活动。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研究员欧亚认为,新媒体为中国城市国际传播提供了机遇。欧亚分析,中国城市的国际传播一直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因为国外受众主要通过国际知名媒体和本国主流媒体接触城市的信息,中国城市的国际传播可能难以触达目标受众。而新媒体尤其是海外社交媒体提供了对所有人传播的形态,传播主体也从政府拓展到企业及在华生活的外籍人士等受众。
她认为,对目标受众而言,有关城市的信息是在互联网“共现空间”自由流动的,这可使城市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她建议,城市应通过提供丰富的视听体验、增加传播的互动性等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效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松蕾建议,在国际传播中,城市要理解国际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理解传播的真正内涵,能够从人类共情和共性的角度展现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担当。她认为,在处理冲突性事件时,对个体抱以最大的温情和善意是改善和提升城市国际形象非常重要的出路。
李松蕾还建议城市加强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和主动议程设置,培育多元传播主体,并统筹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形成协同联动的传播合力。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蓉蓉认为,深入研究外媒涉华报道,准确把握外国受众对中国城市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是提升城市国际传播水平的重要一环。刘蓉蓉介绍,城市经济、城市中发生的国际大事、重大会议、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社会万象等话题都为外媒所关注。长城、大熊猫、兵马俑等具有特色的城市象征,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有突出特色的人物,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外国人等主题,均是国外受众感兴趣的话题。
她建议,城市在国际传播中要抓住主场契机,提升议题设置和控制能力,并巧用中国名片,增强报道的亲近感。同时,要讲好在华外国人的故事,塑造外国人眼中“最新”“最美”“最好”的城市形象。
本次研讨会为参考智库城市系列研讨会2021年分项活动之一。城市国际传播是参考智库持续关注的重点业务领域。2020年11月,参考智库发布《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0)》,为中国城市国际传播“问诊把脉”,建言献策。据了解,参考智库拟于今年第四季度发布《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1)》。
请联系我们
电话:
(010)88051911
邮箱:
zhiku@cankaoxiaoxi.com
编辑 | 冯翀
审校 | 李溯
终审 | 刘华